[谢池春九斛珠]谢池春·残寒消尽|李之仪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8-08-07 点击:

  【作品简介】

 

  《谢池春·残寒消尽》由李之仪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之情的佳作。上阕写景,交待节令和时间,“花径”以下两组对句极有层次地描绘春的色彩与活力,展现出具有芳春傍晚特征的种种景物,为下阕抒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铺垫。下阕写别情。开头“频移带眼”,其实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浓缩,形象真切传神。以下数句道出人之常情。最后四句,言上天无情,因此“人未偶”的孤独,也必然永远存在。只好将无限情恨托付给庭前的杨柳。全词一气贯下,艺术地表达了主题。

 

  【原文】

 

  《谢池春·残寒消尽》

 

  作者: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款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凭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释】

 

  ①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花径:花丛间的小径。径,路,弯曲的小路古人一般称谓径。

 

  ③款:留。

 

  ④著人:音啄。使人。张耒《秋叶香》有“别离滋味浓于酒,着人瘦”。于人,加诸人。李之仪《谢池春》有“着人滋味,真个浓于酒”。

 

  ⑤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

 

  ⑥仍:连续。

 

  ⑦频移带眼:换衣带之孔眼(频繁移动皮带的孔),喻人消瘦。带眼,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也。”见《南史》本传。

 

  ⑧恁:音嫩,拿奋反,如此。这样,如此。

 

  ⑨厌厌:音烟,同“懕懕”、“恹恹”,精神萎靡貌。或指时间长久。曾觌《南柯子》有“两两人初散,厌厌夜向阑”。

 

  ⑩分付:交托,寄与。同“吩咐”、托付。

 

  【翻译】

 

  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美妙时辰,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垂柳。

 

  【赏析】

 

  该词是抒写伤春相思之作。上片写清明景象:“余红”敛繁于花径,“新皱”萦适于池沼,“乳燕”穿飞于庭户,“飞絮”沾惹于襟袖。一句一景,而敛、萦、穿、沾四个动词使地、池、空、人四幅画面有声有色,动静兼备,错落有致地同物及人。冬日的残寒散尽,下过稀疏的春雨已过了清明时候。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下片抒相思愁恨,频移带眼含蓄地暗示相思日深,乃至为相思煎熬而恹恹病瘦。“何以”二字透出一种无把握的犹疑味道,显然造成相思苦恼现状的原因,是一种个人难以抗拒或难以解决的力量。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垂柳。全词上片以景写情,真个浓如酒。下片叙别相后相思,以生动活的俚俗之语,写细腻委婉的别离之情。这首词写春思委婉细腻,情意缠绵,情景兼美。

 

  【作者介绍】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谢池春九斛珠]谢池春·残寒消尽|李之仪原文及赏析

http://m.biosite.cn/content/88/26369-1.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