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玛欣德尊者佛经经典名句大全摘抄

发布时间:2018-08-12 点击:

 玛欣德尊者佛经经典名句大全摘抄

 玛欣德尊者,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

 

  玛欣德尊者佛经经典名句:

 

  1、入出息年、散播慈爱、正念正知;这三种简易可行的修行方法,让我们的心通过专注于特定的目标来培育平静与智慧。

 

  2、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呼吸,呼吸无时无刻都在,只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它的存在而已。

 

  3、要觉知呼吸,无须造作,无须刻意,只须尝试去知道、去关心一直都存在的呼吸就行了。

 

  4、通过专注呼吸来使内心平静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

 

  5、只要能经常学习关注呼吸,你将会发现:你的情绪更容易控制了,你的内心更容易平静了。

 

  6、什么叫做散播慈爱呢?就是学会祝福他人,祝愿他人开心、快乐。

 

  7、在散播慈爱的时候,闭上眼睛,先祝福自己,希望自己开心,希望自己快乐。

 

  8、如果感受自己的快乐有点困难,那可以回想自己过去曾经做过的一件令你很开心的事情。

 

  9、要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很快乐、很幸福!可以将慈爱散播出去后,就这样尽可能持续地维持下去。

 

  10、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的心必定是快乐的、喜悦的、平静的、柔软的、宽广的。

 

  11、要经常地学习散播慈爱,经常地学会祝福他人。

 

  12、当你拥有了慈爱,当慈爱成为你内心的素质之后,你将会发现:不但你的心情改变了,你的性格改变了,连你身边的人、周围的世界也都改变了!

 

  13、能够对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可以继续祝福其他恭敬的人,乃至一切有情。

 

  14、在佛教中还有一种很重要、很实用的修行方法——保持正念正知。

 

  15、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16、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17、有四种正知: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无痴正知。

 

  18、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19、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20、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这就是修行!

 

  21、佛教将断除烦恼的方法叫做修行。

 

  22、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智慧。

 

  23、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修戒;修定;修慧。

 

  24、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25、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

 

  26、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

 

  27、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8、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

 

  29、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30、道德品行虽然不能防范一个人的心,但能规范人的行为:有些事情不可以做,就不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做,就应该去做。

 

  31、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32、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33、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34、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

 

  35、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

 

  36、想要去除困扰性烦恼,就应该修定。

 

  37、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38、一个人若达到禅定的境界,其心能够持续地维持在极度喜悦、快乐、宁静和殊胜的状态一段很长的时间。

 

  39、当禅修者在进入禅定的时间内,他的心不会出现任何的烦恼,甚至连杂念都不会生起。其间,困扰性烦恼完全被强大的定力所镇伏。

 

  40、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41、佛教强调:正如生病可以找出病因,生命也必然是有因的。

 

  42、生命并非由所谓的上帝、生主、大梵天、大自在天所创造的,也不是由佛菩萨的创造的。

 

  43、佛教并不承认有所谓的上帝、造物主。

 

  44、所谓的生命,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轮回”或“生死轮回”。

 

  45、导致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烦恼。

 

  46、有了烦恼,就会造作各种各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道德上称为“业”。

 

  47、善的行为称为善业,坏的行为称为不善业或恶业。

 

  48、当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果报。

 

  49、我们的这副身心、每天所遭遇的境遇,就是自己行为的结果。

 

  50、命运的好坏是靠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是自己行为的承担者。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1、生命,就是在烦恼的支助下,由所造作的业(行为)带来的结果。

 

  52、没有了因,就不会有果。

 

  53、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就不会再有苦。

 

  54、佛教的目的在于灭苦——让苦完全地止息。

 

  55、要灭苦,要解脱生死,就要致力于断除烦恼。

 

  56、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

 

  57、能使众生的心与身污染故,称为“烦恼”。

 

  58、能污染身心的心理因素,或处于污秽、堕落状态的心,叫做烦恼。

 

  59、烦恼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负面心理因素,它们都是不善的。

 

  60、贪婪、渴求、执着、痴迷、虚荣、傲慢、狂妄、自大、自卑、虚伪、邪见、自私、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埋怨、烦躁、紧张、恐惧、慌乱、焦虑、惆怅、绝望、压抑、忧郁、嫉妒、悭吝、追悔、犹豫、愚昧、无知、麻木、无惭、无愧、散乱等等,都是烦恼。

 

  61、苦,在佛教中特指生命现象。

 

  62、什么是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虑、悲哀、痛苦、忧伤、烦恼是苦,与所讨厌的在一起是苦,与所喜爱的分开、别离是苦,不能实现追求、愿望是苦。

 

  63、佛教虽然强调“苦”,但并不否认生命有快乐和幸福的存在。

 

  64、佛陀曾经说过,假如作为欲乐目标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等完全是苦,完全没有快乐可言,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从中获得快乐。

 

  65、佛教要分析生命的构成,认知生命的真相,研究生命的本质,最终目标是为了解脱生命的诸苦。

 

  66、佛教把构成生命的因素分为五类,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

 

  67、物质现象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68、根据佛教,所有的名法(心理现象)都必须有目标,而且总是在执行认知目标的作用。

 

  69、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条件,这些条件称为“因缘”。

 

  70、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事物和现象,称为“缘生法”、“行法”或“世间法”。

 

  71、只要有产生、有存在,其最终结果必然会趋向坏灭。

 

  72、有生必灭是世间万物的必然规律,即使被认为是永恒的太阳、月亮、山河大地,也终究会有毁灭的一天。

 

  73、物不能常新,花不能常开,人不能长生,命不能常存。

 

  74、世间上找不到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生灭变易是万物的本质,这即是“无常”。

 

  75、生命从生到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无常。

 

  76、前一刹那已灭去,现在刹那正在坏灭,未来的刹那也必将坏灭。这就是“无常”。

 

  77、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称为“苦”。

 

  78、世间万物只是生灭变易的一个过程,其中根本就不存在自由自主的实质或本体,即不存在所谓的“我”、“灵魂”、“大我”等,这称为“无我”。

 

  79、“无常、苦、无我”即是生命的真相,是世间的本质。

 

  80、身心只是指生命现象,而名色法则是指一切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也包括无生命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在范围上比身心要广得多。

 

  81、我们应该肯定地说:佛陀不是神!佛陀是人,是一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人。

 

  82、佛陀所教导的就是他在菩提树下所觉悟到的。

 

  83、佛陀觉悟了法!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

 

  84、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85、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86、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87、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88、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89、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90、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91、从四圣谛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导是以生命为本,特别是以人生为根本的。

 

  92、佛陀揭示了世间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通往生命超越、导向人生解脱的大道。

 

  93、佛陀的意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够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

 

  94、许多人听了佛陀的教导之后,依照教导去禅修、实践,结果也觉悟了四圣谛,这些人就成为圣者,也成为佛陀的弟子。

 

  95、不管是谁,人类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觉悟了四圣谛,他就是一位圣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96、佛教即是觉悟者的教导,以及能令人导向觉悟的教导。

 

  97、若把佛教作为一种信仰与实践的体系,则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即:佛陀(Buddha)——觉悟者;佛法(Dhamma)——觉悟者的教导;僧团(Saïgha)——追随觉悟者修行的弟子。

 

  98、佛陀在佛教中的地位——他只是指示通往涅槃之道的指路人而已,至于是否能够真正依教奉行,则取决于禅修者个人。

 

  99、佛陀的教法没有神秘、麻醉的成分,也无需掺杂他力、救世的信仰。

 

  100、佛陀虽然是一位具足智慧与慈悲的伟大导师,但他却不喜欢人们对他进行盲目的崇拜。

 

玛欣德尊者|玛欣德尊者佛经经典名句大全摘抄

http://m.biosite.cn/content/69/26509-1.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