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宝忠 理论家_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发布时间:2017-04-17 点击: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刘勰名人名言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瞻望那些从前的贤人,都有美好的文才和品德。有的声名昭著于南方楚地,有的文采震动了北方梁国。如果只有外表而无才德,怎能从根本上给人树立榜样?

 

后代的作家,力求华丽的文辞,放弃实用的美德。

 

君子要身藏利器,等待时机来加以施展,建立一番事业,本该积蓄知识修养德行以充实内在的美,散发文采以显示外在的美,做到像楩木、楠木那样质地坚硬,像豫树、樟树那样高大的才干。

 

名声受到贬抑或褒扬,既然是这样;职位的通达和阻塞,也有它的原因的。

 

将帅宰相因为他们的地位崇高,所以名声就特别显达;文人因为他们的职位卑微,所以经常遭到讥诮;这正像大江大河之所以波涛腾涌,小沟小水之所以波涛曲折一样。

 

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学问却无边无际。

 

言语不能把用意完全表达出来,这也是圣人难办到的;加上自己的知识很有限,怎么能够讲出创作的标准来呢。

 

到了具体地品评文章作品,有的话和前人说的相同,但并不是人云亦云,实在是不能不同;有的话和从前的论述相异,并不是随便标新立异,按道理确实是不能不异。

 

评论一篇文章比较容易,总论历代的文章很是困难。

 

时间飞快地过去,人的才智不能永存,要使声名和事功可以流传下去,只有靠创作罢了。

 

宇宙无穷无尽,常人和贤才总是混杂不分,超出一般的只靠才智罢了。

 

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万古以来的声名得到它的宣扬,千里外的呼应能得到它的推动。

 

言语既然能显示个人身份,信用也是邦国珍贵的宝玉,文坛中的人应该想到记录事实。

 

才华出众的第一流的大手笔,却多数疏于书信,好比相马能手九方堙能识别千里马而忽略了马的毛色和雌雄这类小事一样。

 

在笔札上写下言辞,虽然是各种文辞中的下品,但却是治理政事的要务。

 

至于尊贵地位的差别与顺序,就要用礼节来表示敬肃。

 

写作书信时应当条达舒畅来显示气势,无拘束地说出自己的情怀,书信往来写得文辞明显、从容自然,也是心声的交流啊!

 

语言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书写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文字;声音文字表现出来,君子和小人就看出来。

 

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

 

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

 

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纳领,驱万途于同归,负百虑于一致。

 

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是序。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为情而造文。

 

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

 

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强贵圆熟通达,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文辞最忌讳支离破碎,冗长繁杂,脱离中心。

 

文章的开头话中,就应该预先稍稍显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也要能承接照应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

 

文以辫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谈到欢乐时文字和笑声并至,论到忧伤时语言和哭泣同来。

 

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把晦涩当作深,虽然奥秘却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虽然华丽却不是精彩。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写得人们读都读不懂,正好说明它“虽奥非隐”,很可能还是故弄玄虚,用来文饰浅薄;文辞如果雕琢堆砌,虽然华丽却决不精辟,只能是华而不实之作。

 

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

 

景物描写得十分详尽而感情的抒发还含蓄有余。

 

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

 

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

 

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梁宝忠 理论家_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http://m.biosite.cn/show/26/14928-1.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