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诗词_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8-08-19 点击:

  【作品简介】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由吴文英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写玉人伫立池边,怅望一弯纤月,妙在不写抬头望月,而写凝望水中之弯月。无限情思,俱从倒影中映出。下阕抒情,却不从眼前景入笔,而是从与江燕晓别写起,再叹红减春休,最后归到西风吹拂梧桐深林的深夜,回应上阕“月明池阁夜来秋。”写景清丽,回环往复。颇有清空之气。诚如周济所言:“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

 

  《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

 

  作者:吴文英

 

  波面铜花冷不收。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江燕话归成晓别,水花红减似春休。西风梧井叶先愁。

 

  【注释】

 

  ①铜花:铜镜。比喻水波清澈如镜。古代铜镜刻有花纹,故称铜花。

 

  ②纤钩:新月影,如钩。弯细的月影。黄庭坚《浣溪沙》词:“惊鱼错认月沉钩”。

 

  ③冷来秋:指比秋天还冷

 

  ④水花红:水边红蓼(liǎo),也叫水蓼,茎叶呈红色。柳永《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蓑翠减,冉冉物华人。”这里借用其意。

 

  ⑤春休:春天结束。

 

  ⑥叶先愁:树叶先凋谢。

 

  【翻译】

 

  水波清澈的西湖象一面菱花铜镜,好象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那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讲解】

 

  水波清澈的西湖象一面菱花铜镜,好象谁将它丢在冷夜里不来收拔,那位美人理出钓竿,将一弯纤细的月钩垂钓在湖中,月色澄明映池阁,夜来池阁秋风冷。

 

  当年像双燕呢喃话归,清晨时劳燕分飞,各自西东,仿佛随着春意终结,水面上莲荷凋谢了艳红,瑟瑟西风吹过天井的梧桐,最感到悲愁的叶子先自飘零。

 

  【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怀人词。上片写秋景,波平如镜,月影在水,而词人只觉得风梧声声,一派秋意。生动地描绘出秋夜清冷寂寥之景,陈洵在《海绡说词》里说:“‘玉人垂钓理纤钩’是下句倒影,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纤钩”指月,“玉人”言风景之佳,形容倒映水面的一弯新月,奇幻幽美。“月明池阁”乃“下句醒出”。下片回首当年与情人分离话别时的情景,只是轻轻地将笔一点即止,而侧重以“水花红减”抒发美好事物难以永驻的怅叹。末句以秋风吹梧叶的萧瑟景象渲染悲凉气氛,表现悲秋怀人的哀思。笼罩全词的,便是这样一种凄凉的色调。全词意境朦胧而清奇,情深而意重。

 

  【赏析】

 

  前人论吴词,多病其太晦,本词首二句,初读似觉晦涩难解,“波面”句,言水平如铜镜,又因水面涟漪如镜有花纹,故曰“波面铜花”,这还易解。次句言小月纤纤如鱼钩,黄庭坚即有词句“惊鱼错认月沉钩”(《浣溪沙),这更明了,至于为何言“玉人垂钩”,原因有二。一是以人喻景,陈洵云:“以玉人言风景之佳耳。”又云:“西子、西湖,比兴常例,浅人不察,则谓觉翁晦耳。”(《海绡说词》)。二是本篇为怀人之作,下片即追忆当日晓别情景,言“玉人”是为伏笔,实际上,为下片铺垫的不光是“玉人”二字,“波面”句以铜花设喻,也有明显的指向,所以说本词言辞幻而不晦,文情畅而不涩。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宋词三百首》专栏。

 

  【作者介绍】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吴文英诗词_吴文英浣溪沙·波面铜花冷不收|原文翻译及赏析

http://m.biosite.cn/content/88/26656-1.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