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讲座大全集_海涛法师经典禅语大全摘抄
发布时间:2018-07-29 点击:
发布时间:2018-07-29 点击:
海涛法师关于人生的禅语20句
1、“爱”最伟大之处,就是打开了人生的视窗。
2、人生活在无常而又短暂的世间,其实争不了名利,也带不走财富。重要的是要能觉醒真理,探索生命的能源,懂得追寻大我人生,懂得于日常生活中,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才能感受生命的无限光明。
3、容忍,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人生修养,要有很高的境界和修行,才能够做得到。
4、人生于世,唯有真心实践,才能舍出烦恼,才能转化心灵,当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悦,并迈向璀璨美好的人生。
5、不必企图改变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其实宽容与了解的心,是心灵平静的因素,而爱、忠诚与关怀,才是人生不渝的宝石。
6、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拥有土地、大厦、金钱及权势,也不是拥有知识、技能、学历及才华,而是拥有一颗“诚实”的心。
7、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8、人生最大的牺牲,就是牺生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牺牲。
9、在因缘法则下,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必须把握“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紧修行,开发内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
10、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
11、要和睦人间、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学佛。
12、精神上如能常知足,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13、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14、一个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优雅的谈吐、恢宏的气概,又能积极建立乐观进取、奋斗不懈的人生观,则可塑造成为一位甚为健全人生的现代修道士。
15、遭到现实人生苦果的直接原因是业,而间接原因就是无明、执著、欲望等烦恼所致。
16、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病根,只在于“我执”。因为有了自我的坚执,才产生诸多颠倒妄见,认虚为实,以假作真,随著幻生幻灭的外境打转,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
17、人生的意义,是肯定一个人一生中的价值,不在于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在于你为别人所做的一切。
18、成熟的人生观,必须要多方面去了解人生、面对众生,产生一种悲悯与恕道。
19、人生在世,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种,一是健康,二是功德与罪过。能真正带得走的,只有功德与罪过了。
20、修行可以让我们修出谦虚,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净的心灵,修出欢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辈子的感恩。
海涛法师关于自我的禅语20句
1、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爱的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
2、内心拥有愈多慈爱,‘自我’就会愈微弱;‘自我’愈是消除,内心就会显露出更多的爱。
3、心灵上的富裕,是一种自我的尊严与满足。
4、就修持而言,舍弃自我,是肯定‘真我’和显现‘生命’之悦乐自在。所以说,在舍弃自我之后,人才发现到最大的欢喜,就是‘实在’和‘恒常’的悦乐。
5、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6、任何人都是自己行为的镜子!看他人的优点,自我鞭策;看他人的缺点、反省自己。
7、人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病根,只在于‘我执’。因为有了自我的坚执,才产生诸多颠倒妄见,认虚为实,以假作真,随著幻生幻灭的外境打转,因而迷失了常住不易的本性。
8、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的考验。
9、要精进,就要先自觉,自觉以前的点点滴滴有何不对,任何偏差都要以决断的真心,确实改进、改变,进而提升自我。
10、即使是个平凡的人,也有足够的力量去关怀别人,因为他的生命,由承受父母与亲友的关怀而茁壮;他的心灵,自然也以关怀为基本动力。表面上看来,关怀是一种付出,其实是无可比拟的收获,是自我实现的光明大道。
11、禅,是要我们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吻,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地,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12、‘悟’得从身心开悟,认清‘我相’只是因缘假合而已,不是真正的自我,当‘真我’醒觉时,自可觉悟。
13、人生的痛苦,来自‘无明,,对‘自我’和‘我所有’的盲目攀缘,因此,只要放下‘自我’和‘我所有’,就可证得涅槃。
14、服务人群,其最大的目的,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考验’的历程。
15、学习佛法的最根本课题,就是要自我突破。
16、要求,是一种自我要求,并不是别人所要求你的,或是你要求别人。
17、人生活于世上当然要快快乐乐地活着才懂得生命,但人由于过度的自我觉知,乃至发展出"有我"的自我意识
18、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饱览美景,用身体拥抱自然,用汗水洗净心灵,用爱情升华情怀,用歌唱美化年华,用意志战胜自我,用智慧感悟人生。
19、不要在第三者面前批评他人,更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聪明的人是不会放松自我的,他们通过勤奋学习,使自己充满智慧。
20、应该怎样,就表现怎样的心,既不矫揉造作,又不虚伪处世,完全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解脱自在了。
海涛法师关于生命的禅语20句
1、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生命的觉醒。
2、生命无法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3、一位具有爱心的人,满眼所见尽是惊奇与生命的喜悦。
4、生命的本质乃是喜税、欢喜、自在。
5、生命的价值在于实践愿力。
6、人生于世,唯有真心实践,才能舍出烦恼,才能转化心灵,当下即能享有生命的喜悦,并迈向璀璨美好的人生。
7、当你将自己奉献出来的时候,你就真正的得到生命。
8、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学问,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养”,可以安顿自己,也可以清醒别人。
9、在生命的千变万化之中,没有未来,也没有过去,只有“现在”,能够把握住了现在,同时也能掌握了过去和未来,这就是生命。
10、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而执著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11、在因缘法则下,使我们警惕到人生的短暂无常,必须把握“当下”,在有限的生命中,加紧修行,开发内在的美德,才能步入清净圆满的道路尽情地发挥生命无限的价值。
12、没有爱的生命,才是空虚而孤独的。
13、修道的功夫,就是在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也是走过生命的考验。
14、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15、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宝贵的生命。
16、人心须在不断的行动中学习所学的,才是实用的能力。务必在实务中历练拥有的智识,才会化作生命的力量。
17、尽心,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18、生命的美,不在它的绚烂,而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在它的激情,而在它的平静。惟平和,才见生命的广大;惟平静,才见生命的深远。
19、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上所留下来的美德,也就是无限的慈悲,无尽的关怀。
20、只有自身生命达成和谐的人,才能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谐。
海涛法师关于智慧的禅语20句
1、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2、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而无智慧的忍辱是一种压抑。
3、你看不到别人的缺点时,就能从别人的行为、语言、思想中,到无限的智慧。
4、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5、信仰的层次,必须藉著智慧、体悟的提升,是故听经闻法,乃修持上不可或缺的途径。
6、般若智慧的前提,乃是大慈大悲之心,若只单修“慧”而没有“悲心”的话,你的智慧中就会夹杂著傲慢。
7、在道场中都有是是非非的,聪明的人看见之后,会毅然的离开道场。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会以“是”为学习,以“非”为检讨,使整个道场运作不息,并且精进不已。
8、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9、不要用贪婪、嗔怒、嫉妒、愚痴的眼睛看这世界,别忘了你还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
10、未来众生,欲度生死,发心修习禅定智慧,多为宿世恶业所障。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恶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毁犯禁戒。若不忏悔清净,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碍。若戒根清净,则诸障自消。
11、“忍”是一种力量,一种承担,一种功德,更是一种智慧。
12、知足是一种智慧,礼让是一种修养。
13、绝对不要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知识可以帮助你谋生,智慧可以令你不枉此生。
14、我们要多求智慧,不要只顾著求财富,因为求智慧可以令人一生快乐、一生受用不尽,求财富只能令人快乐一时。
15、读书研经好比淘金,博览经书,宝贵的真知与智慧,才会一滴一滴地获得。
16、在书本里可以寻找知识,但不能找到“智慧与真理”,因为智慧和真理,只能自己亲身去体验。
17、修行可以让我们修出谦虚,修出包容,修出慈悲,修出智慧,修出光明的人生,修出清净的心灵,修出欢喜的性情,更可修出一辈子的感恩。
18、真实的止灭(涅槃),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实修道路而达成。
19、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让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静的专注,以及智慧。
20、世间的一切功名富贵,是人之所欲,拥有是一种“福报”。而放下,却是智慧与心境的升华。
海涛法师关于众生的禅语20句
1、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2、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
3、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4、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善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5、佛证入慈心三昧,所以对一切众生皆可降伏。
6、若以菩萨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菩萨。若以烦恼心来看众生,你本身就是众生。
7、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
8、大智心,不著我相。大愿心,广修善行。大悲心,救众生苦。
9、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10、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11、菩萨道就是走向社会人群,以众生为根本的修行方法。
12、慈悲是一种把感情升华,变成为众生的‘大爱’,而不是私爱,是一种平等的爱,而不是有选择的爱,也是一种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清净而没有染欲的爱。
13、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份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14、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15、若闻苦恼悲伤事,必要观想:若闻苦声,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病人,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若见意外死亡,见亡者,当愿众生,离苦得乐,业障消除。
16、无佛可成为慈,无众生可度为悲。
17、贪心犯戒,其罪尚轻。若嗔心犯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嗔犯戒,弃舍众生。
18、若有众生,于过去世或毁于法,或谤圣人,于说法者或作障碍,或抄写经法洗脱文字,或损坏他法,或暗藏他法,由此业缘,今得盲报。
19、未来众生,欲度生死,发心修习禅定智慧,多为宿世恶业所障。宜先修忏悔之法,以宿世恶心猛利,以至今生必多造不善,毁犯禁戒。若不忏悔清净,而修禅定智慧,必多障碍。若戒根清净,则诸障自消。
20、佛的悲愿,是要使人人及一切众生,都能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类及众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海涛法师关于修行的禅语20句
1、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2、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3、“多闻”并不一定能够增长“道力”,而是要善于观照,观照即修行,才能纠正自己的错失。
4、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5、修行人以念佛为正行,以放生为助行。
6、修行人就是要将有事化为无事。修行人就是要将烦恼化为无烦恼(菩提)。修行人就是要使自己安乐,也使他人安乐。
7、做为一个修行人必须先做后说,先实践再说,能说不能做,不是真慧、真修行人。
8、修行人要有度量,要广结善缘,怕因果要惜福。柔和谦顺,不起爱憎。利益他人,圆满他人,感动他人,心中无事,无烦恼,一切言行皆为报恩,只是尽本份而矣!无有功德可言。
9、一个修行的人,如果能培育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操、优雅的谈吐、恢宏的气概,又能积极建立乐观进取、奋斗不懈的人生观,则可塑造成为一位甚为健全人生的现代修道士。
10、学道是一个思想,一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仰,不是一句话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身体力行,一生所要奉行的一种修行。
11、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在这些因缘或机遇中,正是给予我们磨炼、修行的好机缘。
12、修行要有‘雨天聆听雨声,晴天沐浴阳光’的心境,不论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也就是要心不执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13、修行法门在于戒、定、慧,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觉知与平等的心去面对一切。
14、在修行的人生中,如果有一个不肯妥协、势不两立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就是你自己。
15、修行,是为了众生来承受苦难的,因此必须坚忍,才能完成道业。
16、当你真切地修行之同时,由于信仰深、愿力大、有佛法,内心深处自然染不上世俗的情爱了。
17、修行的目的,是要打破你我彼此的界限,也要超出一切事物的相对现象,更要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进而达到与宇宙的大我合而为一的绝对自在境界。
18、生活的本身即是修行,才能表现万德庄严的本质,也能流露生活之美的源头。
19、真实的止灭(涅槃),是经由修行戒律、专注的禅定及智慧等实修道路而达成。
20、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转化自己的态度,让自己走向和平、慈悲、平静的专注,以及智慧。表现出轻声细语,微笑宽容。
海涛法师关于学佛的禅语20句
1、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2、学佛修法最重要的是正思惟,我们的“念力”就是决定业报的因,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念头,不让它再造“业因”。
3、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4、学佛须知三件事:深信因果;恭敬三宝;无限的容忍。
5、学佛最重要的是学大地的谦虚,学虚空的如幻、包容。人之伟大是由心量大小而定。
6、学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烦恼。
7、要和睦人间、和群人生,才是真正学佛。
8、信佛而不去学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学佛,也是迷信。学佛是要学得像‘佛’一样。如能再进一步地去学佛的修养,去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并且实际认清自己,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如此的学佛;也就是像佛了。
9、欲服务大众,必先调服自心,所以,学佛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
10、修学佛法要先学著放下俗世的种种执著,才能了悟生命的真理,而一个完全觉悟的人,是在放下、了悟之后,还能承担宣扬真理的重责,继续行走人间。
11、学佛也是为了圆满人格,目标是在学习过著正确完美的人生。
12、佛学是研究佛的学问,是在研究上下功夫,也是‘知’的开始。而“学佛”是学习佛的行为,是在心地上下工夫,也是“行”的实践。
13、学佛是让你更懂得关心自己,照亮别人。
14、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15、学佛是要学佛的慈悲、般若、智慧、安住、解脱、自在、忍辱,而非神通。
16、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都能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养到看见任何人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17、吾人当学佛之大慈大悲,实行戒杀放生,才是学佛之行。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尤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
18、跟随佛陀,跟随历代诸祖大德,跟随善知识的步伐,努力实践,终生不悔不倦。
19、但愿所有世人,力行放生;更愿所有念佛人,常行放生,因为放生功德,最为第一,舍此不行,是谓痴狂!
20、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海涛法师关于慈悲的禅语20句
1、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2、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3、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4、“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5、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6、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7、意志是精神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和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8、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爱”的表现。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9、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10、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11、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12、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13、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14、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
15、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16、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17、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18、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19、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20、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海涛法师关于慈悲的禅语20句
1、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2、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3、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4、“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5、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6、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7、意志是精神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和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8、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爱”的表现。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9、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10、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11、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12、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13、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14、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
15、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16、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17、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18、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19、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20、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悲喜舍的心。
http://m.biosite.cn/content/69/26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