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村子里】村子里的大磨房

发布时间:2016-02-09 点击:

  过去在农村生活,生产队分到每户的都是带壳的毛粮,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吃。加工出来的面和麸子是分开的,麸子可以喂鸡喂猪,当然粮食不够吃麸子也可以当粮食的。

 

  自从村子里通了电以后,村子里也就有了大磨房。

 

  虽然家住北京近郊区,距离天安门不过几十里,但是村子里有了电,还是在我上小学前,大概我六岁的时候才知道电灯是什么玩意,以前都是靠煤油灯度过天黑的时刻的。

 

  大磨房在村子的北头,那是座老庙,村里人称为北庙,而我们家住在村子的南头,大概有两里路的样子。有了大磨房,磨面碾米的问题就解决了,要不还得经常推碾子,才能把毛粮磨成面粉,把米碾掉谷壳;等母亲在生产队里干活回来已经很晚了,还要和母亲一起推碾子磨面,要不就没有下锅的粮食了吃了。有了大磨房就好了,每个星期我都要背上一袋子玉米或者小麦,交上一两毛钱的加工费,等上一会儿面就磨好了;也有的时候磨面的人很多,需要排队等候,搞不好就要等半天的。

 

  过去在农村生活,生产队分到每户的都是带壳的毛粮,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吃。加工出来的面和麸子是分开的,麸子可以喂鸡喂猪,当然粮食不够吃麸子也可以当粮食的。如果想多出一些面,就可以少出一些麸子,这样小麦的面粉也就相对的黑了一些,出麸子多了面粉也就白了;其实所谓的富强粉不过是多出了一些麸子而已。很多的时候去磨房磨面之前,母亲总有叮嘱:少出些麸子或者不用出麸子,往往磨出的面粉比标准粉还要黑很多,根本就没有出麸子,麸子全跟面粉搁一块了。

 

  磨房的师傅都是村子里的,有几个都比较熟悉,有两个街坊家的叔叔都是电工,所以当过电工的干磨房的活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磨房都是电磨,不懂得电显然是不行的。后来磨房有了专门负责秤面收款的。我们班小学和中学的一个女生就负责这个工作,她初中毕业就到磨房工作,那时侯这个差使是很不错的,用不着到地里劳动,可以避免天天的风吹日晒了,活也不重,在磨房的门口,不像在磨房的车间里搞得满身满头都是面粉,既干净又轻松,细皮嫩肉的。这个工作在当时的农村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差使。

 

  小的时候背上二十多进玉米或者麦子走两里路,要歇上几次的,毕竟年纪比较小,如果要是等到生产对分到稻子,就不像平常磨面了,需要集中一下子把米碾了。因为稻子是没有脱去壳的,只有把壳脱去才是能够吃的大米,一次就用独轮车推上一百多斤的稻谷去大磨房后面的碾米房里,一百多斤稻谷没有是需要碾上一个半天的,自己还要跟着碾米的大叔一起干,主要是用簸箕撮初次去掉壳的米,再放进碾米机的漏斗里再进行二次加工,这样才能把稻糠全部与大米分离;稻谷碾成白花花的大米了,出来的稻糠也不少,虽然很轻,但很占地方,也需要一个大口袋的,甚至看来比出来的大米还多。稻糠不像磨面的麸子,是不能吃的,只能用来喂猪或者鸡。

 

  村里的磨房解决了磨面碾米的问题,解放了我们的劳动力;但是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自己推碾子去磨的。因为村里的磨房主要是磨玉米和麦子的,再就是碾米,一般的杂粮是不磨的。所以磨个豆面什么的,或者想要吃棒渣粥,磨成棒碴,就只有自己推碾子去磨了。这也叫调剂余缺嘛!

 

  过去在农村大米白面不是很多的,主要是吃玉米和杂粮,而磨杂粮就只好自己去磨。虽然辛苦,但总能经常吃到豆面等杂粮,绿豆面的炸咯吱、粘着黄豆面的驴打滚、杂豆面的拨鱼儿……现在这些特色的小吃离我已经很遥远了,但它们各自的味道我至今也没有忘记,现在还回味那些豆面餐的滋味,感觉也是一种幸福啊!

 

  到了八十年代,村子里的磨房也随着人民公社三级体制的消失而关张了,十七八年间总是在同村里的磨房打交道,每家每户都是这样。我家在79年的时候已经基本是吃商品粮了,也无须去磨面了,进城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村里的磨房,一直到它的寿终正寝。

 

【又到村子里】村子里的大磨房

http://m.biosite.cn/content/37/4542-1.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