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起诉标准】电信诈骗!警方在民房墙体抠出百万现金

发布时间:2019-04-15 点击:

        如今社会的大毒瘤之一——电信诈骗,方式层出不穷!不过电信诈骗中最历史悠久的就是民族资产解冻诈骗!

        近日,百色凌云警方抓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时,在嫌疑人的住宅墙壁隔层里、豪车尾箱内,都搜出大量的现金。看过热播剧《人民的名义》的朋友,对这个场景一定不陌生:贪官将上亿的现金藏在家里,于是有了这堵现金墙!就在广西百色凌云县的一栋破旧民房里,竟也出现了一堵“现金墙”!

        近段时间,百色凌云警方抓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17名。在住宅墙壁隔层里、豪车尾箱内,搜出大量的现金,数量令人咂舌!百色凌云县对“民族资产解冻”电信诈骗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近日,凌云县公安局一周内抓获民族资产解冻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17人,扣押涉案赃款493.9658万元。

        7月9日至13日,凌云县公安局分别在南宁、百色市右江区、田阳县开展民族资产解冻电信诈骗收网行动。行动中,先后抓获涉嫌诈骗嫌疑人阳某、王某、杨某,抓获涉嫌刷卡套现的犯罪嫌疑人姚某、黄某、梁某阿等17人,抓获诈骗及刷卡套现嫌疑人共21人。扣押涉案赃款493.9658万元,冻结50万元,扣押涉案赃车7辆,作案手机17台,pos机24个,银行卡98张。

        警方在嫌疑人家中墙壁的隔层里和嫌疑人的豪车尾箱里,搜出大量现金!

        目前,涉案人员梁某、阳某等13人已被凌云县公安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深挖当中。

        何为“民族资产解冻”?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型犯罪,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一般打着“慈善救助”、“爱心互助”等幌子欺骗群众。

        民族资产解冻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诈骗手段,如今通过引入传销手段、伪造公文等,让受害人走入圈套。再加上互联网的推波助澜,此类违法犯罪扩散快、影响大、涉及人群多。”公安部刑侦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继续保持对此类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同时公安机关 提醒广大群众切实增强识骗、防骗意识,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项目都是虚假骗局,切勿相信,发现被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所谓”民族资产解冻“确有其事。1979年5月,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解决资产要求的协议》,根据此协议,中国大陆居民和单位被美国政府冻结的资产,将由美国政府于1979年10月1日全部解冻。中国银行还发布公告,要求凡持有被美国政府冻结资产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应限期向中国银行办理登记。但随后一些不法分子为诈骗活动披上“资产解冻”的外衣,编造能当年兑现巨额民族资产的幌子诈骗,针对这类情况,1979年12月至198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连发三个文件,坚决要求制止此类诈骗活动,但是它们延续至今。近30年来,以此为名实施的诈骗案件屡屡发生。

        不法分子谎称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朝代灭亡后以及国民党溃败台湾时在大陆和海外遗留保存了巨大财富,国家现委托一些民间组织或企业对这些海外“民族资产”进行解冻,通过诱骗受害人缴纳启动资金、会员报名费或者投资入股等实施诈骗。同时,他们紧跟社会关注热点,围绕“民族资产解冻”这一噱头,虚构所谓“养老”“扶贫”等投资项目,许诺“民族资产”解冻后,将给予投资赞助者巨额回报,不断骗取钱财。作案团伙通常运用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建立各种群,诱骗受害人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网银打款或转账,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通过引入传销手段宣传洗脑、大肆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曲解国家相关政策等,让受害人走入他们的圈套,并对所谓的项目以及慈善事业深信不疑。

        “民族资产解冻”传销手段:

1、被放大的发财美梦

        传销组织会采用各种手段不断给人洗脑,让每个人都相信,不久之后自己就会身价过亿,受到万人敬仰,家产成倍增长。深陷传销的人,他们不是被传销洗脑了,而是被一夜暴富的美梦洗脑了。

2、伪造官方文件、各类证据

        传销人员伪造国务院授权书,声称自己是大陆民资资产事业的总联络人,负责并给出了各种证据,让老百姓相信。

3、高额回报,超低投入

        在民族大业的一个微信群里,传销人员声称,只要投入111元,就可以获得400万的回报。这个高额的回报让无数人心动。和其他传销组织相比,这点“入门费”少得可怜,但就是这种低投入,却累积起了上亿的资金,传销的可怕,可想而知。

        凡是涉及“民族资产解冻”的项目,都是虚假骗局!小伙伴们切勿相信,发现被骗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这个老套而荒诞的骗局为何仍然吸引大量人群参与并被骗?公安部刑侦局有关负责人在分析这类诈骗犯罪的特点时说,案件受害者多是中老年人,对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了解不多,而诈骗嫌疑人利用受害者以小博大的心理,伪造国家公文故作神秘,使受害者深信不疑。此类诈骗案件近年来增多,主要是因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这类犯罪传播面迅速扩大,受害者激增,公安机关对此非常重视,将继续保持对此类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全链条打击违法犯罪人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日前介绍,“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是一种集返利、传销、诈骗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型犯罪,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

        他们紧跟社会关注热点,围绕“民族资产解冻”这一噱头,虚构所谓“养老”“扶贫”等投资项目,许诺“民族资产”解冻后,将给予投资赞助者巨额回报,不断骗取钱财。

        犯罪团伙通常运用QQ、微信等网络通信工具建立各种群,诱骗受害人通过支付宝、微信红包、网银打款或转账,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通过引入传销手段宣传洗脑、大肆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曲解国家相关政策等,让受害人走入他们的圈套,并对所谓的项目以及慈善事业深信不疑。

        从骗局的基本要素来分析,参与案件的罪犯大多在宣讲一套与“民族资产解冻”背景相关的谎言,这个背景一般是罪犯通过虚构历史,捏造事实编造而来的,罪犯谎称某年某处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遗留了一大笔民族资产,而此时这笔资产恰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解冻。

        同时,他们会编造一个机构名称,给予自己一个身份,谎称是这个协会解冻民族资产的某位负责人。为了佐证他们虚构的事实,他们伪造各种文书、印章、证件,比如“国际民族资产解冻最高管理委员会”的文件、“大陆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总指挥”的任命书,或者用一些“历史文物”,如假夜明珠、玉镯等作为信物来取得受害者的信任。

        记者查阅近年的判例发现,这些诈骗故事情节相似,但经历各种演变而细节不同,所依托的“组织”的名称在不同的案件中变化,多达十几个,比如:中华民族资产解冻委员会、中华国际亚洲理事会、国际梅花协会、民族资产解冻大业组织、黄龙基金会、民族资产解冻基地、南山基金会等等。

        然后,犯罪分子将“获得高额回报”作为诱饵,来吸引被害者参加“解冻民族资产大业”。这些回报大多是投入资金的翻倍回报、工作安排、分房、分豪车。

 

【电信诈骗起诉标准】电信诈骗!警方在民房墙体抠出百万现金

http://m.biosite.cn/content/37/37955-1.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